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来源:本站
导读:目前正在解读《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的相关信息,《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是由用户自行发布的知识型内容!下面请观看由(电工技术网 - www.9ddd.net)用户发布《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的详细说明。
简介:本文章是关于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CAN总线中消息能否按时送达是事关系统安全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它要通过调度分析加以验证。本文介绍CAN调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工程应用的指导意义及其实施难点。具体分为4个部分:Tindell的分析方法和Davis的改进;笔者对Davis算法的简化;最坏响应时间分析在应用上的一些结果;调度分析在应用上的难处。

关键词 CAN 调度理论 响应时间 Davis算法 Tindell算法

分布式嵌入式系统是当前嵌入式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因为它能提供更强的性能,节约系统的总体成本。但是由于各单个节点必须有通信网络相连才能协调地工作,网络就成了关键部分,没有网络提供及时正确的数据和命令,就谈不上所设计的系统服务了。在汽车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中,目前主流的通信网络是CAN总线。CAN是事件触发的通信协议,它根据消息的优先等级和节点的状态自动地调度消息的传送。低优先级的消息会因同时发生的高优先级消息太多而不能及时发送,高优先级消息也有可能由于节点状态等的影响而丢失。关于CAN的局限问题可见参考文献[1]。本文主要从调度理论方面讨论CAN系统的问题,这些问题与工程应用有非常大的关系,实践意义很强。

1 Tindell的分析方法和Davis的改进

1994年,Tindell [23]首先将分析单处理器任务调度方法改造成适用于CAN总线的调度方法,求取消息的最坏响应时间。对于与安全相关的应用,只有对最坏响应时间有确切的掌握,才是合理的。CAN通信在网络上的实现经过2个阶段:通信任务将消息发到发送的通信控制器(CC),发送的通信控制器将消息发到接收的通信控制器。广义地讲,响应时间是从需产生通信的事件发生到消息到达目标节点的时间,包括发送节点host内的处理时间,host到CC的时间,总线上消息仲裁传送时间,接收CC到host的处理时间。仲裁获胜的消息开始传送后,便不能被中止,所以CAN调度是固定优先级非抢先式任务调度。消息m用到的参数定义如下:

Tm ——启动通信的事件间隔,即周期;

Jm——由事件发生到消息开始送CC的时间之最大变化,即抖动;

Cm—— 在总线上传送消息m所需时间(要考虑位填充形成的最大值);

Dm——由应用决定的传送消息m允许的时限;

Rm——实际的最坏传送时间;

Wm——传送消息m时最坏等待时间。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图1 用于调度分析的时间参数

Wm由2部分构成:由低于优先级m的消息(其集合写为lp(m))正在总线上传送而造成的阻塞Bm,和由高于优先级m的消息(其集合写为hp(m))在总线上抢先传送而造成的干扰Im。它们取最大值时就使Wm成为最坏等待时间。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为了印刷的方便和易于理解,这里用了不同的写法,其中顶函数Ceiling返回的是最接近(大于等于)变量的上限整数, τ是1位时间。Ceiling( (Wm+Jk+τ)/Tk)表示在Wm时段内高优先级消息k会出现的最多次数。于是有: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Wm取离散值且出现在非线性方程(4)的两边,所幸的是其求解并不难。在式(5)中,用W0m=Bm作为初值循环求解即可。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式(7)代表最坏等待时间已超时限,消息m不可调度。

按优先级降低的次序逐条校验消息是否可调度,就可验证整个通信系统是否可调度。

在2006年实时网络会议上,Bril、Davis等人发表了有关Tindell算法有漏洞的文章,后来他们又提出了完整的改进算法[4]。作为反例,表1中消息C用Tindell算法是可调度的,最坏响应时间为3 ms;但第2次消息C的传送已超时限,如图2所示。Tindell算法仅考虑了消息C的第1次传送。

表1 Tindell算法的反例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图2 消息C的最坏响应时间为3.5 ms

另外,如将消息B和C的周期缩短为3.25 ms,按照Tindell算法,系统由于未求得最大的最坏响应时间,故仍是可调度的,但实际上总线的利用率已超过100%。Davis的方法核心是引入忙周期的概念,再对忙周期内各次传送的响应时间求最坏值,详见附录1。(见本刊网站www.mesnet.com.cn——编者注。)

Tindell的开创性工作对后续的研究与应用有巨大的影响,Volcano通信技术公司(现在的Mentor Graphics)以此理论为基础开发了商用的CAN调度分析软件。由于漏洞的发现,用户应检验软件是否有了新的补丁以及用它完成的应用是否受影响。

2 笔者对Davis算法的简化

Davis算法要先算出忙周期,再在忙周期中消息m多次传送中寻找最坏等待最大的那次。基于以下考虑,计算可以简化:

在忙周期中,消息m传送时有高优先级消息进入队列,使m的后续消息发送前可能插入更多的高优先级消息,代表仍有一个对总线需求的高峰,从而有可能使后面的消息m有更大的最坏响应时间。

最坏的情形是消息m刚发送,所有高优先级消息就进入队列,即领先于发完消息m后的第一个发送空隙的相位达到最大。

因此求消息m的最坏响应时间就有两种可能: 用Bm产生阻塞,像Tindell那样求消息m的最坏响应时间;由Cm产生阻塞,求下一个消息m的最坏响应时间,下一个消息m的排队时间为Tm-Jm。

简化方法的优点是减少了计算的次数,从而减少工作量。

这种算法与Davis算法中的保守算法有两点不同:一是用Cm来产生阻塞是真实可能发生的,例如从休眠到上电时消息m比高优先级消息早了一点;二是本算法得到的是确切的而非保守的结果。

计算方法:

第1次,用公式(5)~(7)计算Wm,得到Wm(0);

第2次,用公式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对表1所列的例子,按本节方法有: W0m(1)= Tm-Jm=3.5,W1m(1)=5,W2m(1)=6,W3m(1)=6。所以有Wm(1)=6-3.5=2.5, Wm=2.5,最坏响应时间为3.5 ms,与Davis的结果相同;而按Davis的保守算法,Wm=6。至于系统是否可调度,仍然要求每个消息都可调度。

3 最坏响应时间分析在应用上的一些结果

3.1 总线利用率低不能保证可调度性

有人凭经验认为,总线利用率<30%时,性能便有了保证。其实不然,为了证明这一点,Davis等构造了一个例子,如表2所列。

表2 总线利用率低与可调度性无直接关系举例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图3 n=1时表2消息X的传送过程

当I和L的周期增加到任意大时,其占用的总线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此时总线利用率为: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就本例而言,在Ch=Cx=55位(0字节数据)、Ci=135位(8字节数据)、Cl=0时,总线利用率与可调度性的关系如表3所列。

表3 总线利用率与可调度性的关系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例如在总线利用率为9.2%时,对10条消息也不能进行调度。本例中优先级消息的抖动较大,似有点异常。但对偶发的事件消息,其周期可取较长,如考虑限定相邻消息间的时间时,就相当于本例对T-J的设定,所以也非完全没有理由。

3.2 优先级设计策略的讨论

一般的说,消息优先级的设置采用时限或(时限-抖动)单调递变的策略,即时限越短的消息设置的优先级越高,但须用可调度性分析加以验证,并非这样做最好[4]。例如,表4优先级的设置为A-B-C,是不能调度的,如图4所示。此例用11位ID,125 kbps的传送速率。但将优先级改为A—C—B,按计算结果是可调度的,如图5所示。

表4 优先级设置的例子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3.3 硬件选用对可调度性的影响

Tindell [2]比较了两种通信控制器,认为像82C200一类的通信控制器只有一个发送缓冲器,从而会引起很大的滞后或抖动。例如一个节点有3个消息要传送,它们的优先级分别为H、 M、 L1,其他节点的消息优先级为L2、 L3、L4。对82C200来说,当要发送H而M已在发送缓冲器里时,就要中止M的发送,而将H写入,H发完后再将M写入,由于这些动作都需占用一定时间,而在这些时间里总线可能为其他节点的消息所占用。一次H的抢先,会造成M多次延迟而引起问题(详见附录2)。SJA1000与82C200是兼容的通信控制器,国内很多用户都用它。如果只用于发一种消息,则没有什么问题;如多个消息共用一个通信控制器,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了。

4 调度分析在应用上的难处

上述分析方法是十分简化的,对出错重发情形已有的扩展处理方法,以错误的概率模型为基础,并未考虑节点的状态。处于bus-off状态的节点是无法调度的了。因而这种分析总是不完整的,还有待完善。

更为困难的是,如果系统不能通过可调度性,那么提供的补救措施极为有限。因为T、C均为实现应用功能所必需的,并可能是产品的现成的特性。此时可能要尝试修改优先级的分配,包括利用软件工具自动分配ID,但这与优先级(消息ID)的标准化又背道而驰。同一部件在不同系统应用中要装入不同的ID,容易混淆,对诊断与维修来说也比较困难。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图4 优先级为A—B—C时不可调度

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

图5 优先级为A—C—B时可调度

即使进行可调度性分析,必须有所有消息的T、C、J三个参数。其中T、C是供应商会提供的,但J不一定会或不一定能提供。由OEM指定T、C、J,然后由供应商去满足订货要求。虽然有时可行,但随着专业分工的细化,供应商对控制对象的研究更深刻,所以主动权不全在OEM手里。

为了在干扰严重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host一般会起用Watchdog功能来防止程序因走飞而失效。J与Watchdog的正常周期有关,也与Reset后的处理时间有关。如果程序抗干扰设计对数据没有足够的保护,则启动消息发送的本地时钟和某些与传送相关的状态标志会失控,使J也失控。一般的说,设计者现在还无法遍历所有的走飞状态从而提供有干扰下的J。如果通过测试确定,与软件有关的J测试集也是没保证的。不考虑走飞的J,对CAN调度分析结果可信度有所降低。

从上述分析可知,像CAN这种事件触发的通信协议,为保证消息不错过时限,必须进行可调度分析;分析后要使不可调度的系统变为可调度,在实践上比较困难。如果要解决host走飞形成的抖动造成通信失常的后果,只能在控制算法上花力气了,这在时间触发协议中也是一样的。

提醒:《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最后刷新时间 2024-03-14 00:56:53,本站为公益型个人网站,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信息,不进行任何商业性质的盈利。如果内容、图片资源失效或内容涉及侵权,请反馈至,我们会及时处理。本站只保证内容的可读性,无法保证真实性,《CAN调度理论与实践分析》该内容的真实性请自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