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

来源:本站
导读:目前正在解读《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的相关信息,《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是由用户自行发布的知识型内容!下面请观看由(电工技术网 - www.9ddd.net)用户发布《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的详细说明。
简介:本文介绍了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当今的市场环境。

引言

从桌面设备、便携式设备到可穿戴设备,似乎是IT产品小型化的必然趋势。但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其发展进程中总伴随着不断变革的惊喜。互联网在桌面设备中诞生,在笔记本电脑时代完善,在便携式设备时代普及。便携式设备普遍具有上网功能,人们称之为“移动终端”。在移动终端中,智能手机脱颖而出,以局域网、广域网的智慧地球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便携式设备到可穿戴设备,除了依仗半导体技术微小型化,局域网、广域网信息流技术的水到渠成外,还有其特殊的变革因素。这个特殊的变革因素便是在物联网时代,网络信息从人文信息、物理信息到人体信息跨越带来的变革。因此,可穿戴设备的魅力不在于它的穿戴方式,而在于它引导物联网向人类个体生理信息的延伸。符合这一特点的设备与网络体系将是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主流产品与产业。

1 可穿戴设备现状

目前,可穿戴设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CEA)每年1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类电子技术年展(CES),被认为是IT产业的风向标。历年CES展会,都云集了最优秀的传统消费类电子厂商和IT核心厂商,他们带去了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产品,吸引了众多高新技术设备爱好者、使用者及业界观众。今年,美国科技博客The Verge评选出CES2014的九大可穿戴设备,它们分别是MetaWatch高端智能手表、Garmin Vivofit健身腕带、CSR蓝牙智能首饰、Pebble Steel不锈钢智能手表、中兴的智能手表、索尼Core健身追踪器、英特尔与时尚界联合开发的腕带、XOne智能眼镜、Razer Nabu智能腕带。从技术上代表了当下产业界对可穿戴设备的认知。

从类型上讲,九大可穿戴设备分成手表、腕带、首饰、智能眼镜4种类型,其中智能手表、智能腕带为绝大部分。从技术上讲,手表、腕带代表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延伸,这种延伸代表了智能手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的手表、腕带类产品,更多地是移植了智能手机的功能。独立的计时、提醒、显示、寻找、WiFi收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频繁掏取手机的尴尬与不便,小巧的智能手表可能是未来智能手机的最佳配件。

智能腕带抛却计时功能,突出健身追踪、计步、心率监测、健康记录等功能,向人体生理监控设备发展可能是其最佳选择。与智能手表相比,对多数人群而言,腕带并不是最常用的可穿戴设备。

没有突出效能的CSR蓝牙智能首饰,与时尚的穿戴文化相碰撞,可能时兴一时,持久则较困难。智能眼镜明显地占据了正常的视觉时间,其独特的功能将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

2 可穿戴设备的受制因素

可穿戴设备的成长必然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受制因素主要来自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取其长、避其短,只有顺从客观规律,可穿戴设备才能健康发展。目前,可穿戴设备依然无法撼动智能手机的主宰地位,人体信息传感技术还待于发展。

与移动终端、便携式设备不同,可穿戴设备是一种佩戴式装备,要与穿戴时尚文化因素相融合,任何有悖于时尚文化的佩戴式装备都会被人们抛弃。以手表为例,代表精密制作的瑞士机械式手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历练,已从早期的计时工具演变为当今的时尚文化载体。20世纪机械式手表曾遭遇石英电子表的冲击,无论是计时精度、显示方式,还是附加的提示等各种功能,电子表都优于机械式手表,甚至还能从外观上模仿名牌机械式手表,但电子表依然未能撼动机械式手表在时尚手表领域中的地位。CSR蓝牙智能首饰也可能会遭遇时尚首饰的尴尬,它表明了科技文化与时尚文化的不可交融与碰撞,时尚首饰往往排斥先进的科技。对于一个具有LED闪烁功能、音乐功能、语音功能的蓝宝石项链,科技因素绝不意味着加分,反而显露出一些土豪色彩,可能会热闹一时,但不可能长久。

可穿戴设备的另一个受制因素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业已形成不可动摇的智能手机的主宰地位。智能手机日益成熟的软硬件平台是一个功能黑洞,从理论上讲,它可以覆盖任何可穿戴设备的智慧功能。只是智能手机现有综合性主体设备的结构特点,会限制其应用在最佳状态。因此,可穿戴设备应认可智能手机的独特地位,依靠智能手机这棵大树,从弥补智能手机之不足出发,而不是与智能手机相对抗。

可穿戴设备的最大优势是贴近人体的穿戴状态,因此获取人体信息可能是可穿戴设备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Garmin Vivofit健身腕带、索尼Core健身追踪器、Razer Nabu智能腕带,已显示出这一趋势。然而,目前落后的人体传感器无法满足生理监测的实际需要,人体健康监测还局限于初期阶段的计步、心率、血压等物理检测。可穿戴设备生理监测的优势发挥还有待于人体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

3 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可穿戴设备

经过多年的演变,智能手机已成为百姓大众唯一不可须臾离开的便携式电子产品,它已经彻底融入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之中。今后智能手机不仅是个人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工作单位、国家、政府信息交互的必需手段。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趋势会愈演愈烈。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智能手机将成为构建末梢智慧网络节点的最佳选择。

从技术上讲,智能手机有极强的软硬件平台与网络构建能力,它几乎囊括了当今所有先进的IT技术,从单机智慧功能、软硬件的无限扩展功能,到局域网、广域网的无限构造能力,形成了黑洞效应。无论是产业界、科技界,还是政府部门,都会将智能手机的开发、利用作为建设未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出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未来社会生活中,智能手机独特的主体地位与力量,在于它的便携式应用与无限的智慧力量。便携式特点,使智能手机成为当今人类个体最亲密的“伴侣”;软硬件智慧力量的无限扩展进一步表明,没有任何其他电子产品能够撼动智能手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宰地位。可以说,几乎所有可穿戴设备的功能都可以在智能手机上实现。因此,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是手机某些功能的替代,而是以智能手机为基础,依托智能手机充分发挥可穿戴设备的专长,实现智能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强强联合。

依靠嵌入式系统几十年在物联技术发展上的进步,物联网已实现了物理世界物理信息的广泛接入。智能手机以便携方式,进一步完成了物联网从物理对象到人类个体的延伸,但这种延伸没有实现物联网最终向人体生理信息的延伸。可穿戴设备则以接力方式,得以实现物联网到人体生理信息的延伸,完成物联网的“最后1公里”建设。

由此,我们可以将可穿戴设备主要发展方向定位成:依托智能手机,补智能手机之不足,实现物联网在人类个体领域的末端建设。

4 可穿戴设备发展方向的探讨

可穿戴设备贴近人体,与智能手机最易交互。由此决定了可穿戴设备两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手机的穿戴式附件与人体生理状态探测,两者的信息流方向相反。另外,还会有一些与手机无关的独立式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机虽然便携,但不如手表、腕表迅速、灵活与便捷。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扩展,便携方式的频繁交互也有诸多不便。因此,将频繁交互的简单信息转移到手表、腕表上,会凸现可穿戴设备的灵活与便利。目前不少可穿戴设备(手表、腕带)都有方便的交互、显示、计时、提醒,以及短信、电话实时状态监测等功能,将手机上这些相关的功能转移到手表、腕带上以后,可以减少手机频繁交互带来的诸多不便。有了24小时佩带的手表、腕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手机,实现穿戴机与便携机应用状态的分工。

可穿戴设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贴近人体。人体生理状态监测是可穿戴设备不可推却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却遭遇于人体传感器发展的瓶颈。可穿戴设备诞生后大大加快了人体传感器的发展速度。据报道,目前美国军方正在开发“皮肤生物传感器”,以便监测军人的健康状况。“皮肤生物传感器”是依据人体血液中有很多健康指标在汗液中也存在的事实,开发出跟踪监测皮肤汗液的“生物传感器”。这种传感器是一种被嵌入绷带中的微型电子芯片,以可穿戴设备方式检测到健康状况信息后,传送到智能手机上。随着人体生理状态传感器的完善,可穿戴设备最终将帮助人类实现医联网智慧医疗的梦想。

实际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发展必将丰富多彩。其中,特殊人群、特殊工作时使用的独立式穿戴设备会是一个亮点,如智能眼镜(谷歌眼镜)与巴西世界杯裁判所用手表等。今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裁判第一次使用智能手表来判定进球是否有效。这种设备在判定足球是否越线时,采用了与网球相似的鹰眼视频技术,所不同的是,网球鹰眼技术必须进行视频回放,用肉眼判定网球是否出线,而巴西世界杯的门线技术通过在球门区多个摄像机位的三维成像来判断足球是否越过了门线。在足球完全越过门线时,会将“进球”的提示在1秒钟内发送到主裁判所佩戴的手表上。这种可穿戴设备在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期间避免了多次人为误判。

从桌面设备、便携式设备到可穿戴设备,是智能化产品正常发展的技术趋势。它们与通用计算机的单机、多机、网络,嵌入式系统的单机物联、局域物联到物联网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将使物联网从物理对象、物理信息的普遍接入,进一步延伸到人类个体生理信息的接入。就这一点而言,可穿戴设备的出现,是物联网技术的一次跨越。

提醒:《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最后刷新时间 2024-03-14 01:14:47,本站为公益型个人网站,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信息,不进行任何商业性质的盈利。如果内容、图片资源失效或内容涉及侵权,请反馈至,我们会及时处理。本站只保证内容的可读性,无法保证真实性,《可穿戴设备的几点思考》该内容的真实性请自行鉴别。